摘要: 马克思作为人本主义者,特别是从人出发解释世界,以人为中心。总体来说,神学立场对现实的人有忽视,它只关心人的精神领域,忽视人的现实活动,比如吃穿住等活动。所以关心神学立场只关心人的灵魂,在物质生产关系层面其他哲学家不关注。马克思认为人不能是片面的,除了精神还要有肉身,他认为人不仅要有精神的维度还要有自然的维度,也就是世俗的生活和人的精神两个方面。马克思讲劳动异化的时候先说精神异化,宗教就是人在精神领域的异化,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上帝,人成为非人,最终上升为精神异化。将“马克思对宗教“精神异化”的批判”作为主题展开研究,既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宗教观,也有利于做好我国现阶段的宗教工作。
追溯马克思关于异化理论的思想源流,可以从黑格尔、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中寻找相应的思想前提。哲学史上,异化被黑格尔从日常用语提升到哲学范畴,将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找出产生异化的原因,马克思后来创立“异化劳动”理论,就将黑格尔的这个理论作为直接的理论前提。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异化观点,是在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的基础上得来的,他将一切宗教还原为“自我意识”异化的产物,马克思对其思想进行创造性变革,将其作为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前提批判。费尔巴哈将异化应用到对宗教的批判,他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其异化的观点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在对其哲学批判基础上加以发展,实现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主导方向和区别于其他宗教观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将宗教问题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将异化的根源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追溯到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产生。马克思从宗教批判转向现实批判的方法论就是唯物史观基础,异化批判理论是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途径。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批判精神异化、宗教异化和劳动异化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论述,清晰掌握马克思对宗教观“精神异化”批判的方法论基础的建构和运用。
马克思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宗教哲学的神学性,指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和方法的抽象性,而且还尝试着去说明人的现实历史的社会性。同时针对黑格尔哲学的必然结论即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的观点,马克思对此展开批判并指出人要表现出作为人的东西,就要通过劳动去实现。除此之外,马克思揭露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抽象人性论实质的同时,也肯定了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他借鉴和保留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的理论,明确用异化的观点分析劳动并提出劳动异化的观点,批判和否定私有财产,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人通过这种扬弃重新找回属于人的本质,从而找到对宗教“精神异化”批判的价值和目的。
在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的世界观之后,相较于之前的突破点在于认识到只有消除宗教赖以存在的颠倒的世界,宗教消除的条件才能成立。他的宗教批判不仅批判宗教本身,而且引申到批判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结合政治和现实批判,最终形成了对宗教全面的认识和见解。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异化的扬弃就要消灭意识领域的异化,要实现人的本质,就要寻找产生意识领域异化产生的根源,把宗教放到现实的社会历史中去考量,从而揭示宗教就是一种“精神异化”的原因之所在。
综上所述,在研究马克思对宗教“精神异化”的批判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现状,认识和了解我国存在的宗教现象以及对待宗教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措施。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从精神、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尝试着去寻找我国宗教中国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摘要译文